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 不足 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透过近30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西律中”或简单套用和移植教育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理论的倾向,对西方模式的横面移植与模仿多于纵面的继承与中国典范的创建,缺乏对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理论的深入探究,缺乏实证研究精神,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它们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乏突破性的原创成果,理论的创新不足;缺乏在学术上围绕集中问题,聚集优秀人才,采取新颖视角,形成独特风格,提出新的理论,且有受人尊崇的领袖式高等教育管理学家自发形成的研究群体――学派。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欲理论创新须先培植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历史 回顾 反思   [作者简介]彭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4)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管理现象,探索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如果说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管理现象的基本矛盾与规律,那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则泛指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管理现象的众多矛盾、问题的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在改革实践的推动之下进行的,至今已近30年了,回顾这段研究历程,透过繁荣的表象背后,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本文就这一主题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见教于大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1984年,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其组成以大学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为主。1985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在柳州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7年4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1982年)、朱九思等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1983年)、陶增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1984年)、余立主编的《大学管理概论》(1985年)、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1986年)、于北辰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8年)、余立、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1988年)、邓晓春主编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学》(1990年)等,截止到2000年,已出版近20种以高等教育管理为主题的专著。同时各地纷纷创立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学术期刊,多数高教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刊物。其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理论自觉性逐渐彰显。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预测研究;80年代中后期,研究了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学校后勤承包改革、校长负责制试点、高等教育评估筹;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点研究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对校办产业、产学研结合、合作办学等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90年代中期,探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改革模式;90年代末,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成为一个研究重点。在研究成果方面,据蔡克勇的统计,从1980~1989年这10年间,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论文有711篇,专著有86部;从1990年至1997年间,公开发表的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233篇,专著有388部。同时,专业研究队伍也逐步扩大。   对于这段历史,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蔡克勇以我国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与教育决策的关系为视角,提出1977―1989年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开始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阶段,1990年至今为注意重大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决策的阶段;彭志越、刘献君认为1976年到1987年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恢复和学科体系的准备阶段,1988年至现在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学校体系继续完备发展阶段;臧乃青认为1978~198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经验汇编与交流阶段,1984年至今为从经验型研究向理论形态转变阶段;许建领认为1978~1988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探索阶段,1989年至今则是理论初建阶段。   对于以上阶段划分的见解,我们既要肯定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更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划分标准的合理性存在疑问,从而难以使人信服。一门学科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划分应有一种普遍的或传统的划分标准,这就是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历史的阶段划分也应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准。然而,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改革开放后,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的。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否产生了学派呢?这便涉及到本文所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理论的创新不足与学派的期盼      中国有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吗?回顾近30年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可以说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这是一个并不保守的估计,也是一个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界十分尴尬的问题。   我们看到,近30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表面繁荣的同时存在着众多深层问题。有学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学科体系欠规范;(2)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且跟不上改革实践;(3)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4)重大问题的研究缺乏协作,学术争鸣的氛围缺失。亦有学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研究内容偏重于政策性研究,对基本理论研究重视不够;(2)研究成果理论水平不够或可操作性差,不易为决策部门所吸纳;(3)研究方法重视质的研究,忽视量的分析;(4)研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   其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往往存在“以西律中”或简单套用和移植教育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理论的倾向,对西方模式的横面移植与模仿多于纵面的继承与中国典范的创建,对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理论缺乏深入的探究。就科学意义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体系基本上源自西方,它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严峻现实,即“以西律中”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往往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为尺度且简单套用和移植教育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理论。但由于吸收多、批判少,移植多、生长少,表层多、深层少,模仿多、创造少,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方面没有什么突破,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也鲜有问世,理论创新严重不足,甚至是处于停顿状态,至今尚未形成反映由同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而一味地模仿并不加深思就自身加以转化创新,则不但不能解决目前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问题,恐怕反而会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对于作为“传统”智慧的思想资源重视不够,特别是由于对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过于偏重追随某些时尚性的主义或思潮,结果出现了不少蜻蜓点水 式的以及“圆舞曲”式的热点的快速移动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长期处于一种无根蹒跚的状态之中。既缺乏传统继承,也没有深度上的创新。殊不知忽视或忽略既有思想成果,会造成思想贫乏;漠视以理服人的批判反思过程,会出现太多主观构造的空中楼阁。   其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缺乏实证研究精神,理论研究滞后或脱离改革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相当篇幅的文章实际上只是一些政策、文件的说明,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创新与独到的见解;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虽是在改革实践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但是理论研究往往滞后或脱离于改革实践,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在问题研究与建构理论体系的关系上,我们对构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过分关注(已形成工作体系、职能体系、原理体系、方法体系、系统体系等五大体系),影响了我们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换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往往没能深深根植于中国广阔的高等教育管理实际和改革的背景之中,没能面对实际现象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即从问题小来到问题中去。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我们对宏观问题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微观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体制改革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教学改革的关注程度,对经济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人员问题的关注程度。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思辩方法的研究仍然比较多,应然性研究较多,实然性研究较少。   其三,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   以上三大问题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乏突破性的原创成果,理论的创新不足;缺乏在学术上围绕集中问题,聚集优秀人才,采取新颖视角,形成独特风格,提出新的理论,且有受人尊崇的领袖式高等教育管理学家自发形成的研究群体――学派。      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创新须先培植学派      学派,学术流派之简语,它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是求学问的一般途径。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派使我们逼近真学问是通过三种样式进行的,一是学派林立,二是学派论争,三是学派偏执。学派林立为真学问的出现提供量的积累,学派论争推进人们接近问题核心,学派偏执深化学术单向深度,为真学问发展作准备。学派的发展并非创新的唯一驱动力,但综观国外,它在促进创新中的作用却是永恒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管理学派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进步的阶梯,它应具有如在认识论上的奠基价值、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思维上的启迪与方法上的借鉴意义以及有助于孵化新学说、孕育新理论,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学术上平等交流的机会等多方面的作用。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欲理论创新须先培植学派。具体而言,学派创生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山:   首先,通过前面分析,我们看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要仰仗于西方或其他同家的研究成果,或者从其他学科小演绎教育学科的结论、知识和体系,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少自身的原创性而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故而,创立学派是建设具有原创性的小同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的现实途径,它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展的客观需要。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超越所谓边缘与中心的学术藩篱,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国际比较与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不至于沦落为别的学科思想的领地。   其次,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实践对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是自觉地基于一定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践。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滞后或脱离改革实践,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缺少理论的指导,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也显得苍白无力。同时,缺乏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也未能成为丰富多样的管理理论产生的摇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需要基于不同理论背景并具有时代气息与个性化色彩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学派的推动。纵观科学研究的历程,不难看到,学派的产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近30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带来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社会的不断开放对高等教育管理观念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实践均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用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来指导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实践已经成为广大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观念的创新,而观念的创新又有赖于学派的创生。换言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的指导,而高等教育管理学也应该走向实践。   第三,是深化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认识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以及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现代社会更为突出。现实的社会一方面以观念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复杂性需要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而多学派的创生与并存能够从全方位加深人们对复杂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从研究方式的转变来看,传统的个体式研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复杂性与专门性,合作与竞争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新动力,而学派的存在与学派之间的争论则会进一步推动人们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   第四,是完善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需要。应当看到,一门学科内部的学派形成过程,也是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学派是一门学科自身结构的重要内容。不论从一个国家来看一门学科,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形成几个学派,这门学科就缺乏支撑力量,也缺乏共同语言的凝聚力,不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学科进步的局面。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人类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管理规律认识的理论结晶,其研究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多视角、多学派的创生。从表面上看,多学派必然带来方法各异、观点纷呈的学术面貌,但这绝不是混乱,而是学术繁荣,正是在多学派竞争的必要张力之下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完善与发展。   总之,一个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可以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主体提供一定的理论洞见和实践方略,学派倡导在于昭示人们精神的根本追求。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力倡创生学派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0291.ht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